
当提供红警给他玩后,他的兴趣与爱好变好了很多,至少现在喜欢上历史了。
搞笑的是,每次外出他看到党旗,都会跟我说,爸爸,我知道这是苏联的旗帜。我告诉他,镰刀和锤子是gcd的标识,不只是苏联才有。
然而他始终认为那就是苏联的代表。
而且自己在豆包刷红警的短视频,接着问豆包关于苏联,美国,德国,法国,利比亚等的军队特点。整日张口闭口来一句“new construction options”“for the union”“on my way”“how about some actions”……
家里所有玩具都按照颜色摆成了一个一个阵型,所有可以拼接的积木都拼成各种什么天启坦克,灰熊坦克,基洛夫潜艇啥的。
看似着了魔,但是在我看来算是上了道。
很多人都认为一个人沉迷游戏是坏事,但在我看来,一个人有自己沉迷的东西是好事。在这个他所产生兴趣的事情上,只要不对他的身心构成显性伤害的,且不至于让家庭造成大支出的,我觉得都是可以抱着宽容的态度让其尝试的。
当然,如果能引导到孩子的兴趣沉淀在有一定内涵的游戏上,或者经典的游戏上,那是更好的了。
相较于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沉迷在“植物大战僵尸”里,我倒是觉得红警更有内涵,其发散性思维与严谨性都很强,军事性题材天生都能吸引男孩子的关注。当他由此构建感知,就会自然而然地进行全面性的了解,也会注定地对其内涵与外延进行涉猎。兴趣产生后,会进一步强化他的热衷程度,不断地借助其肤浅的感知进行补充,构建更系统、完备的意识,乃至自诩权威。例如游戏里的相克,人物的特性,国家的特点,武器的特质等等……
一款内容丰富的游戏,是无数聪明智慧的大脑的才华的结晶,它之所以迷人,就是它有很多地方可以发掘,让孩子以兴趣来推动他对世界的感知,如果作为家长在这个时候予以他的是承接,故意的约束与合理的认可,与他互动在游戏外延上,其实除了增进亲子关系外,还能让孩子为了留住这份爱好与获得感,更愿意在游戏外做主动的积极性的配合——如积极地把作业做了,收拾好自己的东西,顺从父母的态度,敏锐地观察父母的情绪,这些,都是孩子在构建社会关系时候的获得感,是一种成长收获的外显。
如果父母之间两人一个故意唱黑脸,一个装作他的“盟友”唱红脸,这样的效果更好,黑脸给他以压力,让他知道行止有度,不至于完全沉迷,红脸让他知道他其实没啥错,有人与他“患难与共”,他会通过红脸的人的态度去揣摩人心,继而是继续追求自己的兴趣还是收敛来表达自己的退让,都不至于有太多的情绪。
即便真的有抵触的情绪,也会因为有盟友共同“受责”而化解掉,继而能转怒为喜而不至于反感到觉得所有人是故意为难他而有背离感。
若是唱红脸的人有意引导他们在游戏之外涉猎更多近似的东西,说话有意无意地搭到游戏上来,孩子反倒像是抓到了兴趣的锚点,爱屋及乌地对外在的学习也产生兴趣,继而涉猎,学习,研究。这也就是为什么任何游戏的周边都好销售的特点所在。而孩子也会对这些东西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若这些东西囊括了人文历史科学知识,那岂不是对孩子的知识更好地扩充?
例如我儿子,自打玩上了红警,现在我给他看《世界通史》他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里边不断翻找关于美国的,法国的,苏联的,古巴的章节,找飞机的,战舰的,大炮的,士兵的图片,翻各种现代战争的内容,看各个历史人物的介绍……这不就是如同我们青少年时代看艳情武侠时候翻看那点让自己荷尔蒙飙升的内容时的心态是一样的吗?
而我家孩子还是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他人性主动性那一面,正是被这样的兴趣潜移默化激发出来的。
我对教育正襟危坐的那一套是不感冒的,我是尊重人性,再利用人性去引导他们去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自然而然的,很多时候教育就是顺水推舟的事儿,让他们在面上涉猎多了,至于他们在一些指定的点上是否开花,那都不再重要了。
一家之言,予你借鉴!
早安
予慕
0